不到一年,日本再度迎來首相更替。
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。此前,自民黨在國會選舉中接連失利,黨內要求他下臺的聲音越來越高。按照安排,自民黨將在 9 月 22 日發(fā)布總裁選舉公告,并在 10 月 4 日進行投票。
目前,呼聲最高的候選人有高市早苗、小泉進次郎和林芳正。新的領導人會帶來怎樣的經濟政策?答案將在競選辯論中揭曉。
從以往言論來看,安倍經濟學擁護者高市早苗傾向于財政擴張和貨幣寬松,這可能會推高股價,但也可能因財政擔憂導致利率上升,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,因此目前看影響比較中立。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 90 年代日本政府實施的三次刺激政策及其效果,這或許對理解當前日本經濟形勢有一定借鑒意義。
第一輪刺激政策
第一輪政策在1992年-1993年,政府引導公共投資、支持住房信貸,試圖通過大興土木來刺激經濟。
政策公布后,股市迅速上漲,18個交易日就上漲 32%,但隨著政策的推進,市場開始質疑政策效果。例如公共投資多集中在偏遠地區(qū),資金使用效率低,并且對居民端需求刺激弱,且銀行受壞賬壓力,放貸速度不及預期,因此本輪財政刺激對股市的推動在1993年見頂。
這輪牛市中,上游資源品、金融和房地產表現(xiàn)較好,科技行業(yè)相對落后。
第二輪刺激政策
第二輪政策日本政府轉變思路,主要針對減稅補貼展開,包括削減20%個稅、推出3.5萬億永久減稅和每年2萬億日元的特別減稅等,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,促進消費。
股市也開啟第二輪行情,但居民因對未來預期收入悲觀,儲蓄率不斷提高,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卻不消費,導致這輪政策最終失敗。
此輪行情中,國內消費乏力,利好出海敞口較大的精密儀器、家用電器等行業(yè)。
第三輪刺激政策
第三輪政策發(fā)生在1995年神戶大地震后,災后重建使公共投資大幅增長,同時日本大幅降息,加強外匯市場干預,日元貶值,互聯(lián)網、科技行業(yè)發(fā)展迅猛,日本也放松了對信息、電信等行業(yè)的管制,私人消費和投資需求回暖。
然而,當經濟稍有起色,日本政府就將財政目標更改為削減赤字,進而大幅提高消費稅,市場預期減弱,加上日本銀行業(yè)壞賬率高,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(fā),銀行業(yè)遭受打擊,進而影響了實體經濟。
這一輪反彈幅度雖最大,但仍未改變日本經濟衰退的局面,行業(yè)表現(xiàn)與第二輪類似。
長期來看,維持標配
可以看到,這三次刺激都未能真正扭轉日本的衰退。
今天,日本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。首相更替,經濟政策懸而未決。新的領導者,能否吸取過去的教訓,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?值得我們繼續(xù)觀察。
目前來看,日本股近期表現(xiàn)強勁,主要驅動力是海外投資者的持續(xù)資本流入,其背后是對美國降息和關稅沖擊緩解的樂觀預期。但考慮到估值已經有所上升,短期也需要留意震蕩和調整風險。
長期來看,維持標配,我們認為日本企業(yè)改革是推動市場長期重估的核心動力。日本企業(yè)正大力提升股東回報和資本效率,這將直接轉化為更高的ROE,為股價上漲提供堅實的基本面基礎。
風險提示:
投資有風險?;鸬倪^往業(yè)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(xiàn)?;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(yè)績并不構成基金業(yè)績表現(xiàn)的保證。相關數(shù)據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,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,根據自身資產狀況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,獨立承擔投資風險。
重要提醒:
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,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(fā)表。